在環境監測中,檢定用標準物質的選用是至關重要的,它直接關系到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以下是選用標準物質時應考慮的關鍵因素:
1.明確用途與級別匹配:
校準高精度儀器或進行關鍵測量(如實驗室認證、仲裁)時,應選擇一級標準物質,其量值直接溯源至國際單位制(SI),不確定度低且穩定性強。
日常檢測或質量控制可選用二級標準物質,這些標準物質通過一級標準物質定值,成本較低且能滿足常規需求。
2.特性量值與基體匹配:
標準物質的特性量值(如濃度、成分)應與待測樣品水平一致,以避免因稀釋或濃縮引入誤差。
優先選擇基體與實際樣品接近的標準物質,以消除基質干擾。例如,在進行環境檢測時,應選擇土壤或水體基體的標準物質。
3.評估不確定度與穩定性:
標準物質的不確定度需低于測量程序允許誤差范圍,以確保測量結果的準確性。
確保標準物質的有效期覆蓋實驗周期,過期或穩定性不足的批次不可使用。
4.物理形態與操作適配:
根據檢測方法選擇適當的物理形態(如液體、固體或氣體)。
確認實驗室具備處理最小取樣量的條件。
在環境監測中,不確定度評估是確保數據質量的關鍵步驟。以下是進行不確定度評估時應考慮的主要因素:
1.不確定度來源識別:
識別并量化所有可能影響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來源,如儀器誤差、樣品制備過程中的誤差等。
2.不確定度估算方法:
采用合適的估算方法(如A類評定或B類評定)來量化不確定度。A類評定通常基于統計方法,而B類評定則基于經驗和信息。
3.不確定度報告:
完整的結果應報告被測量的估計值及其不確定度。報告應包含數學模型、不確定度來源、輸入量標準不確定度、輸出量標準不確定度分量、合成不確定度和擴展不確定度等內容。
4.不確定度控制:
通過優化實驗條件、改進測量方法和加強人員培訓等措施來降低不確定度,提高測量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在環境監測中檢定用標準物質的選用和不確定度評估是確保數據質量的關鍵環節。通過合理選擇標準物質和進行準確的不確定度評估,可以提高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為環境管理和決策提供有力支持。
